9.jpg首先,我並非深諳電音的厲害角色,甚至提到 daft punk 三秒鐘之內聯想到的僅是 get lucky 以及 one more time 。「巴黎電幻世代」的英文片名"EDEN",查詢之後才曉得源於90年代法國盛行的同名音樂誌 "fanzine" ,當然在本片中或許也意指英文字面直接翻譯而成的「伊甸園」?象徵法國電音發芽的美好時期。 

10.jpg 電影的鋪陳從1992年開始,一開場年輕人魚貫走進黑漆漆的的趴踢,閃著綠色光束像個山洞入口這兒我覺得有著迷幻的氣味,不久之後男主角Paul和好朋友Cyril在樹林中看到了如漫畫飛出的小鳥伏下電影後續不停描述自主角和從現實看出的視角差異;馬上忘了剛才狂吻的辣妹,當然也有可能只是選擇性不記得了,年輕的縱慾都是精彩,只要回頭去追一下子便又重新握在手裡。Paul知道自己的音樂渴望,即使媽媽搞不懂他到底是要當DG還是D啥米J,任由天賦和熱情的支配,他便可以全心全意地砸了下去,反正也是沒有裝滿什麼的青春。




「我要當一名DJ,你會變成一個作家。」

「我們會很富有。」

7.jpg        Paul在巴黎邂逅了從紐約來的Julie,"my school boy",近乎戲謔卻甜蜜的暱稱在這段關係中重複出現,雖然沒有特意著墨Julie的身份和年紀,但Julie沒有道別便離開巴黎和留下的字條都顯出Paul的稚氣和天真。我感覺Julie是整個20年時間軸中Paul最喜歡的女伴,或許是一種對成熟姐姐的嚮往,然後投射到自己還在萌芽階段的夢想,將追求姐姐和音樂美夢成真放在同等的地位。Paul開始投注在電音創作,學校也不太重要,女朋友也不太需要認真把,用香菸和coke堆積起來的是盲目的自信。"Save France With Coke!!" 這種台詞也只有歐洲人的浪漫才搞得出來吧,Paul向Stan挑釁地說自己只有上場播音樂時會用藥,於是Cyril大笑地回了他這一句。一群屁孩成天窩在一起嗑藥、錄音、跟家裡拿錢,然後好像就越來越靠近想要的目標了。13.jpg 電影的第一章皆以兩到三年作為切點,每一次轉動的時間幕坦白說我並不覺得Paul做出了什麼名目,女朋友確實換人了但也不曉得愛不愛,越來越篤定而且架勢十足地在舞池裡面越來越從容抬高的雙手--只是有些債臺高築,但這是興趣,音樂天才為此而生。Paul輾轉到了紐約,這個階段應該是他們的電音團Cheers最成功的時光,一群人吵吵鬧鬧的搭飛機、吃美國餐廳、接洽新型的舞廳老闆,某天Paul與現役女友Louise吵架之後,按地址找到Julie,坐在紐約市區卻一點也不小的房間裡,Paul在沙發上翻著專刊,Julie已經出版了當年曾經給Paul讀過的手稿,同時挺了個大肚子,還有一位即使把Prada毛衣洗壞也說沒關係的矮子有錢男友,於是面對面看著彼此,「我沒有想到你會在這裡」,笑容是很真誠的,至少我一點也沒有感覺到遺憾或者吃味的成分。這邊的音樂安排很妙,Paul邀約Julie看的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表演,開場音樂便是「one more time」,或許暗喻daft punk的電音在美國爆紅,卻也不是最起初的Garage了,Paul在DJ台上用手指滑動黑膠唱片,鏡頭掃到天橋上Louise冷冷的眼神,卻再也沒有帶到Julie。 時間軸已經來到21世紀,在廣場而且是陽光普照的空地上,只要有音響和擴大機不需要閃爍陰森的光線及氣味也可以用電音搖晃時空;Cyril自殺後的Cheers不是沒有上軌道過,只是好像就是沒有到一個多了不起的水平,戶外的清新趴踢、當紅歌手駐唱的夜店秀,香菸和酒瓶堆成圈圈的圓桌上,Paul負責一針一顆刺破派對結束的氣球,夜店老闆對著Cheers的成員說:「你們也許不變,但觀眾會變,你們不喜歡大衛庫塔我明白;你們知道果醬女同志舞廳嗎?他們播EDM大受歡迎,你們不喜歡EDM嗎?」  

第二章的名字是Lost in music。這邊我突然想到張愛玲在「十八春」中寫的:「對於三十歲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時間軸跳動的幅度變得好大,Paul的女友又換了,而當他爛醉後對著鄰居老奶奶用這哪來死屁孩眼神碎念時大吼的台詞是:「我已經34歲了!」為什麼一下下就變成這副光景,Paul變成有一搭沒一搭的打工DJ,連阿拉伯富豪的私人泳池趴也不放過,即使他們真正愛的應該是阿拉伯喇嘛--我真的也不知道那群金衣信眾是什麼來路--用亮澄澄樂器吹奏出來的音樂。但是這時候信用卡被停用了、前女友生了兩個小孩、順便告訴Paul自己當年曾經為他墮胎,只因為知道如果生下來會一起墮入18層地獄、藥癮更嚴重......蠻鼻酸的倒不是Paul倒在床邊跟媽媽承認自己是個大loser,毀掉了所有事情,而是Paul某回參加一場夜店派對,舞池一隅金髮女DJ使用Mac book播放著daft punk的 "Within" :所以堅持都不代表什麼了,10多年的年輕都過去了,好像是做了一場夢,可是醒了之後好痛苦好想哭。

#action=share 


整體來說我蠻喜歡這部電影的,但這確實是一部極度缺乏商業片般啟承轉合的歐洲片,最後一幕落在Paul讀著Robert Creeley 的詩 "The Rhythm" :

The rhythm which projects
from itself continuity
bending all to its force
from window to door,
from ceiling to floor,
light at the opening,
dark at the closing.

如果是好萊塢製片此時應該意圖使Paul重振雄風,而導演卻將這一幕作為結局:因為這才是現實的loser人生啊。同樣的傻事年輕人用著他們的浪漫讓全世界覺得他們可愛,中年人則應該讀著過去的荒唐,告訴自己只能忘了,並且接受不會有什麼奇蹟發生或者改變了。"EDEN" 沒有什麼特殊的寓意,這裡我不禁指出台灣的片商到底在虎爛個什麼勁,劇情簡介活像daft punk為主的樂團奮鬥記,其實片子和daft punk關係真的很少很少,當然不論是非daft punk或者daft punk的音樂都超棒,總共130分鐘非常寫實地描述了一個loser二十年的生活,這才是真的人生,不是抑鬱直到中年後突然在小公寓裡被星探發掘於是辭去辦公室工作,對吧。記得廣告中好像有一句「10月30日帶她去看傻瓜龐克」,如果有人的看法跟我差不多,又帶了個女生看完這部電影,剛好她也搞不懂跟daft punk有啥米神奇的緊密關連,那你們的想法著實太吻合到根本就可以在一起了,喔耶。1.jpg 

對了,男主角天殺的可愛阿,不過我在instagram搜尋# only64篇貼文,第65篇還是我本人傳的,他真的   很  可  愛  !! 2.jpg這麼帥的盧蛇就比較可以原諒一點了。6.jpg 

arrow
arrow

    minnus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